广西局执法一处推进非煤矿山智能化改造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广西非煤矿山领域因矿山规模小、管理粗放、科技水平滞后、开采条件复杂等问题,安全事故频发,成为行业治理的难点。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广西局(以下简称“广西局”)执法一处以智能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辖区矿山向 “本质安全型” 转型。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多家矿山企业已实现关键环节智能化升级,为非煤矿山安全治理提供了 “广西方案”。

破局痛点:从 “传统粗放” 到 “科技赋能” 的转型攻坚。

广西非煤矿山长期面临 “小散弱” 困境 —— 全区超 70% 的矿山为中小型企业,机械化程度不足 40%,人工操作占比高,安全隐患突出。广西局执法一处深入剖析行业痛点,精准施策,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先进智能化技术与设备,推动矿山生产、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辖区矿山智能化建设成果斐然。

依托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科技强安” 政策导向,广西局执法一处联合企业制定 “一矿一策” 改造方案,重点推进大数据、物联网、AI 调度等技术落地。截至目前,辖区内 5 家标杆企业已完成智能化改造,覆盖灾源监测、开采作业、物流运输等全流程,事故隐患排查效率提升 60%,作业人员减少 35%。

标杆案例:智能化场景落地催生安全效益双提升。

一是中金岭南矿业:多源大数据构建 “智慧安全网”。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多源大数据智慧系统,整合地质、开采、环境等 12 类数据,实现矿体开采过程中透水、坍塌等 6 类灾源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运行以来,矿区预警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隐患处置效率提升 80%。

二是构智能开采范式。华润水泥(田阳)有限公司通过给矿区三维地质建模与智能回采技术,将传统 “人工探矿 + 机械开挖” 模式升级为 “数字预演 + 自动装运”。数据显示,智能化改造后,矿石回采率从 82% 提升至 95%,单班作业人员从 12 人减至 3 人,实现安全与效率 “双突破”。

三是南宁马脚山矿:无人驾驶重塑运输安全链条。马脚山矿引入 5G + 北斗导航技术,实现矿卡精准停靠、智能调度、自动避障等全流程无人驾驶。矿区负责人透露,这套系统日均处理运输量超 2 万吨,车辆碰撞事故零发生,燃油成本降低 18%,成为广西首个 “无人运输示范矿”。

四是锦象矿业与大明矿业:全流程数字化与无人值守革新。广西锦象矿业马弄山矿建成智能物流系统,从矿石破碎到成品出库实现数据全追溯;广西大明矿业则依托物联网与 AI 调度系统,实现矿区无人值守装车,单小时装车效率提升 40%,人力成本下降 50%。

上述智慧矿山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生产流程自动化监控、安全隐患智能预警、人员精准定位管理等功能。智能采装运输系统能智慧安全落矿、自动铲装、自动驾驶运输;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矿山开采、运输等环节的各项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启动应急处置程序,极大提升了矿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则可实时掌握井下人员位置与动态,为应急救援争取宝贵时间,保障矿工生命安全 。 一位在智慧矿山工作的矿工感慨道:“以前在井下作业,安全风险高,心里总是不踏实。现在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很多危险作业都能由机器完成,还能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我们工作更安心了。”

(周永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