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生产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供应、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近年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广西局(以下简称“广西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国家政策要求,立足广西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矿种类型多、监管难度大”的实际,以“四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信息化少人、智能化无人”,推动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从“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智防”深度融合转变,全面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筑牢矿山安全生产防线。
一、政策领航:锚定智能转型“路线图”
广西矿山禀赋特殊——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保有煤矿9处(正常生产4处),非煤矿山2849座(含地采矿山357座、露天矿山1840座、勘探项目534座、尾矿库118座),其中多数煤矿地质赋存条件差、非煤矿山分布散,传统“人海战术”式监管难以为继。
为破解这一困境,广西局紧扣国家部署,结合广西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全区矿山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三阶段”目标:2024年底前,完成正常生产煤矿水害防治感知数据联网、东怀煤矿、贵能三矿(石村二号井)建成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正常生产的非煤地下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026年底前,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机器人替代率不低于20%,矿山井下人员减少10%以上;2030年底前,具备条件的矿山全面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淘汰工艺落后产能。
同时,广西局联合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制定印发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工业视频数据接入标准规范(试行)》等5项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广西全区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感知数据采集规范和接入标准;2023年以来,广西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百色、武宣、合山等地矿区开展8次智能化“谈心对话”及智能化现场推进会活动,组织邀请煤科院专家“送科技进矿山”,地方监管部门和矿山企业参加国家矿山安全监察组组织的“矿山安全科技进贵州”等活动,推动矿山企业从“要我智能”向“我要智能”转变。
二、实践突破:打造分类施策“样板间”
在推进矿山“四化”建设过程中,广西局始终坚持“一矿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在煤矿、非煤矿山两大领域精准发力,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成为安全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煤矿监管:破解“水文复杂、风险隐蔽”难题
广西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是首要风险。广西局推动所有正常生产井工煤矿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水害防治感知数据联网全覆盖,实时监测井下水位、水压,提前预警透水风险;二是入井人员精准定位全覆盖,静态定位误差≤3米、动态误差≤10米,动态追踪人员轨迹;三是主要作业点视频监控全覆盖,要求井下重要场所全部实现“无视频不作业”,推动东怀煤矿等实现AI智能识别“三违”行为,累计自动抓拍违规操作23起。
推动东怀煤矿与贵能三矿(石村二号井)建设广西首个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东怀煤矿作为广西大型煤矿,在广西局的大力推动下于2024年12月20日成功完成了25A09工作面的智能化改造,改造后在地面调度室或井下监控中心即可实现采煤机、刮板机、破碎机、转载机、皮带机、乳化液泵等设备的“一键”启停操作,同时还建成皮带集中控制、主扇风机无人值守等6大智能系统。贵能三矿(石村二号井)也在通过智能化设备重塑传统生产模式,井下ZWY-18075L煤矿用挖掘式装载机实现转弯精准掘进,生产效率、安全性能大大提升;充电房引入生物膜识别系统,矿灯、检测仪等设备实现“自取自管”,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8%;架空乘人器钢丝绳在线监测系统通过AI算法,能够360度扫描磨损情况,自动触发停机指令,将断绳事故风险降为零。此外,跃进煤矿、州景煤矿等正常生产煤矿,也完成皮带智能集中控制、水仓自动抽水等基础智能化改造,实现“固定岗位无人值守、风险点实时监测”。
(二)非煤矿山监管:打通“全域覆盖、重点防控”堵点
针对广西非煤矿山“类型多、分布广”的特点,广西局以“点上突破、面上推广”思路推进智能化建设。近年来,共推动41座非煤矿山完成智能改造,16座地下矿山实现排水泵房、主通风机房等固定场所无人值守,5座矿山应用顶板机械锚喷技术,17座垂深超50米的倾斜井巷安装架空乘人装备;27座矿山实现凿岩、装载、运输全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30%。
其中重点企业的智能化实践亮点纷呈:如华锡集团、南方锰业、中金岭南等重点矿山企业,应用天井钻机、智能凿岩台车、智能铲运机、智能卡车、智能装药车等具备远程遥控自动行驶与自主作业功能的各类智能化采矿装备,铜坑矿、高峰矿等已实现矿井通风、供配电、地面压风及排水等系统的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集控,并建成井下主干万兆环网,实现5G通信,铜坑矿建成全国首个危险区域全流程无人试验采场;华润水泥(富川)、华润水泥(田阳)及南宁马脚山矿区3座露天矿山,投用约20台无人驾驶矿车。特别是南宁马脚山矿依托华为的“车-网-云”全栈技术,并成功解决了小尺寸障碍物精准感知、空重车精准过磅、车铲协同化调度等技术难题,而且首次攻克了电离层干扰定位的技术难题,让无人矿车在山路上常态化“跑”起来。
(三)平台搭建:打破“数据孤岛、监管碎片化”瓶颈
为实现“数据互通、监管协同”,广西局搭建广西矿山智能化监管监察平台,并联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应急管理厅召开全区矿山智能化监管监察平台暨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联网业务培训,组织技术骨干赴14个地级市现场指导矿山基础信息录入及监测监控联网工作。平台整合了非煤矿山(含勘探项目)、尾矿库等基础信息和监测数据,形成“矿山智能化信息一张图”。平台可实时接入非煤地下矿山的监控系统、人员定位、水害防治、工业视频及矿用设备等数据,以及露天矿山边坡变形、尾矿库渗流等关键指标,并实现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异常情况,辅助查处矿山事故隐患。截至2025年6月,平台已联网正常生产建设的地下矿山14座,正常生产建设边坡高度150米以上露天矿山24座,尾矿库已联网88座。
同时,广西局推动平台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大数据发展局数据共享,累计交换矿山基础信息、尾矿库监管数据2万余条,实现“监管信息不重复采集、执法检查不多头入户”。
三、未来展望:绘就智能监管“新蓝图”
当前,广西矿山“四化”建设仍面临“企业积极性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数据融合深度不够”等挑战。下一步,广西局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指导矿山企业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矿山重大灾害防控及尾矿库风险隐患治理项目,
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智能化改造奖补政策,破解企业“投入大、回报慢”顾虑。
二是深化人才培育,推动矿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共建智能化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培育矿山智能化复合型人才,提高一线职工智能化操作水平。同时加强监察人员智能化技术培训,提升执法能力。
三是完善数据体系,推进落实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建立的统一的矿山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接口、协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业务链条赋能”。
科技为翼,智能护航。广西局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矿山“四化”建设走深走实,让“智能因子”持续赋能矿山安全生产,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